独家 | 支援边区18年,凭一己之力募得1800万助学金,这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却说自己只是个普通教师
编者按
刘发英,中学高级教师,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2017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曾自愿支援边区18年。
凭借一己之力,她开办的助学网募得海内外近1800多万资金,资助近千名学生。
数字与履历叠加在一起,
不足以描绘出这位女性的传奇人生。
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采访,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
食得人间烟火的道德楷模——刘发英。
图为刘发英
这是个典型的土家族妹子,嗓音高亮中略带沙哑,穿着一身合体的棉布裙,尽管岁月已经在脸上有了印记,但是眼神依旧清亮,充满着青春活力,不辨年纪……
Step 1
支援边区的第一个晚上,失眠了
”1991年,师范学校毕业的刘发英,在毕业去向的志愿表上填写了八个字“不回磨市,支援边区”。
刘发英自己也说:“没想到就是这八个字,真的改变了我的命运。”当时的教育组组长告知刘发英被分配到了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黄柏山乡陈家坪小学。黄柏山是个什么地方?从小生长在县城的刘发英自己也不知道。于是教育组组长解释说:“黄柏山主要出产土豆、红薯。如果你早上从山脚下出发,半天以后你还能看到你的起点。”
黄柏山贫瘠而荒凉,只有一座石子铺成的盘山公路。并且没有直达的班车,要想到达陈家坪小学,需要坐着拉煤车,一路辗转。好在学校即将开学,需要运送教材。于是,1991年,刚毕业的刘发英,抱着简单的行李,坐在运书的拖拉机上,一路颠簸,开始了她支教的生涯。
刘发英被安排到学校一楼的一个房间。房间背后就是菜园和猪圈。八月底的天,气温还很高,蚊虫四起。而房子里面甚至没有一张床,于是老乡们给这帮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准备了两张板凳。“其中一只板凳只有三只半脚,于是就找了几块砖垫一下,这下‘床’反而变高了。因为我个子又小,所以上‘床’睡觉都得靠‘蹦’。”刘发英回忆说。
睡在长凳上,周围又是数不尽的蚊虫,刘发英在这里的第一个晚上就失眠了。似乎初来乍到,生活就给支教的年轻教师一个“下马威”。
然而,更难的还在后面。
乡村小学没有食堂,老师们要学会自己生活做饭。吃什么呢?还是得靠自己。90年代的偏远乡村,拿钱根本买不到东西。学校给了每位员工一块地,想吃什么就种什么,种什么才能吃什么。这对于一个从小长在县城的姑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所以我们根本都吃不饱饭。顿顿吃的都是水煮的面条,再拌上家里带的猪油和豆瓣酱。”刘发英说。
(图为刘发英和学生)
不止有生活的压力,还有孤独。
当时的放假制度是上十天放四天。但是学校到县城没有直达的班车,需要步行、渡河到另外一个乡镇去搭乘早上七点半的唯一一趟班车。很多时候,县城姑娘刘发英都选择不回家,在学校待着。放假后没有电,孩子们和其他老师们都回家了。十里不见人烟的地方,就只剩刘发英一人留守。哭便成了常态。刘发英说:“有时候晚上一个人不敢睡觉,特别害怕就哭。在夜里不敢上厕所也哭。”
不止她一个人觉得艰苦,一起上山的其他几个姑娘,也都如此。她们都在一段时间想办法调走了,而最终,只有县城姑娘刘发英留了下来。
这一待,就是十八年。
不是没有想过调走,刘发英自己也有过思想斗争。一方面,同样身为教师的父亲不建议女儿在这时离开。但更重要的原因,却不在此。“在我生活最无助的时候,是学生、家长帮了我。”孩子们知道老师一个人孤独,就经常接刘发英到家里玩儿。家长们知道老师不会种菜,平日里就带点儿家里种的菜。女生们知道老师害怕一个人睡觉,就轮流陪着她睡觉……”
看到孩子们生活艰苦,刘发英也自发地资助他们。有些孩子十天都没有换洗的衣服,鞋子也就一双,路过县城的时候,孩子缺什么就给孩子带什么。
十八年后,因为刘发英家里连遭变故,政府决定将其调走。当她要调走的风声传出后,当地干部、群众、家长20多人联名向县教育局写了《请愿信》,要求将她留在当地学校。县教育局曾派一位副局长专程前往当地做群众工作。后来人们体谅她的家庭困难,才很不舍地让她离开……
Step 2
提着米、拿着钱去家访
”
当时会有孩子辍学么?
这样的疑问时,立马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就在刘发英初到陈家坪小学的18年前,九年义务教育还未完全普及,农村控辍保学任务异常艰巨。刘发英说:“因为家里穷,孩子们经常没钱上学,怎么办呢?当时很多老师都会在开学前后,自己带着钱、提着米到学生家里去发动学生来上学。这在乡下不是新鲜事。”
不夸张地说,这些乡村教师们,用微薄的工资,一趟趟地翻山越岭,承担起了九十年代的控辍保学任务。
刘发英也不例外,她最初只是遵循惯例,像其他老师一样,在自己还没吃饱肚子的情况下,拿着钱、提着米去发动学生上学。
然而,一次真实的经历,让刘发英开始真正意识到:教育,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
刘发英有个学生叫艳丽(化名),当时她没来上学,于是像往常一样,刘老师带着米带着钱去家访。刘发英以为是孩子家长不让孩子去上学。孩子爸爸却摇了摇头,给刘发英讲了一个故事。
原来,这个家长从没上过一天学,是个文盲。有一次,一位在广东打工的亲戚给他寄了一封信。但是他又不认识字,又想回信,就给人挖了三天的坂田(即开荒),来换取别人给他念信并回信。孩子爸爸说:“没有文化的苦头,我这辈子是吃够了,砸锅卖铁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多读点书。”
“我知道这个故事后,真的非常震撼,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地体会到山里为什么穷,就是因为缺少知识,缺少教育。”
打这以后起,刘发英便开始自发地资助一些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走访中,刘发英也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刘发英利用周六日休息时间去走访贫困家庭)
Step 3
只是因为当母亲,不忍心让孩子们失学
”
2005年,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刘发英接触到了网络。她决定利用网络,来开展助学。于是便在网上注册了一个网名,叫“英子姐姐”。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想要获得素不相识的人的信任,并且希望这些素不相识的人把钱一次又一次资助给另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个难度可想而知。第一年,英子姐姐仅仅筹集到了800块钱。
不止如此,更多的困难还在于周围人不理解。同事以为刘发英是利用此来争取一些名利,有些甚至劝她,如果坚持做助学,最好改行;身为教师的丈夫,工作也十分繁忙,觉得刘发英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就行了,搞那些事情干什么……
一边是无人理解,一边是毫无进展。突然有一天,一个自称是北京城管的人联系到刘发英,并且表示只要能够视频约谈,就同意捐助。刘发英自然喜出望外,忙买了摄像头开启视频约谈,没想到,这个自称是北京城管的人其实是一个骗子,甚至在视频通话中,羞辱了刘发英。
这几乎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只是,几乎而已。
从没如此受过委屈的刘发英,偷偷地哭了出来,一度想要放弃这份事业。但哭过之后,刘发英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
危机也是转机。
刘发英决定信息公开。首先,她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公开。同时,她亲自走访贫困学生,在网上晒出有关这个学生的真实信息,做到双方信息公开透明。在无意识之中,这个刚刚接触电脑的老师,开启了网络一对一的助学模式。
不只是一对一助学,刘发英希望这样的助学,不只是简单的助学,而是“爱的接力”。
(刘发英和学生)
把钱给了孩子,这助学不就结束了么?不,在“英子姐姐”看来,这样的助学意义不大。“这不是我一个当老师该做的。”于是,每次捐赠的第一笔款项,刘发英都会亲自去送,并且和孩子讲述这笔钱的来历。“第一,我希望孩子们学会感恩资助人。感恩不是说把这种资助当做压力,而应该当做动力,用好成绩去感恩资助人。第二,希望孩子学会感恩社会。通过这种送款方式告诉孩子,社会上还是好人多。第三,希望这些孩子成年后,能够继续帮助其他人,将爱心传递。”
渐渐地,开始有人尝试通过“英子姐姐”去资助学生。本着以心交心,以真诚换真诚的态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进来。
2010年11月,在网友的帮助下,建起了“英子姐姐”助学网,并成立了一个助学团队,已有34名热心人士自愿加入,无偿服务。 截至2017年9月底,助学网共筹集海内外助学资金1800多万元,长阳及周边县市2800名大、中、小学生得到“英子姐姐”的资助。
正如刘发英所期盼的那样,不少受到资助的学生,在成年之后,又加入到了助学项目中。爱心开始传递起来。
整个助学网站的运营,需要大量浩繁的工作,辛苦是难免的。从第一笔汇款到现在所有资助人、资助学生的情况,刘发英全部记录在册,资料已经堆满了一整个房间。并且所有工作全部处于公益,刘发英和团队的伙伴们,不拿一分钱。自己搭时间,自己贴钱。但刘发英没后悔过:“只是因为当母亲、当老师的爱心,不忍心让孩子们失学,所以以一种非常简单的心态去做这个事。”
Step 4
学校里最让人放心的老师
离开乡村小学后,刘发英被调任到湖北省长阳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任副校长,管理者着800多名学生。
刘发英的工作量可不少。尽管如此,在课余时间,他还要管理助学网站。自然,在工作之外,刘发英还需要承担家庭上的责任。
这样的身兼数职,在刘发英看来,要想兼顾各方就需要认清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一,要把我的家庭和工作兼顾好。第二,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我的本职工作没有搞好,我做网络助学,别人怎么评价我?第三,继续做更多的好事,在我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力所能及,去帮助他人。”
于是坚持本职工作的刘发英,成为了最让人放心的老师。校长说:“把工作分配给刘发英老师,我们最放心。”
(图为刘发英在课堂上给学生讲题)
在家庭里,在与丈夫结婚几十年的日子里,两个人从未吵过架、红过脸。二人甚至成为了当地的模范夫妻,不少年轻人寻找另一半,就以这夫妻二人作榜样。
上大学的儿子每天都通过QQ与妈妈聊天,网络上的“英子姐姐”,在这里变成了“知心妈妈”。儿子也当起了妈妈的志愿者,帮助妈妈走访贫困山区,把爱心传递下去。
而无论多忙,刘发英和丈夫每个月必须回父母家看望一次,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过。
刘发英说:“我不希望让别人认为我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模范。比如说助学,这是在我能力范围的事儿。超出了个人能力范围去做好事,我是不赞成的。如果我连我的孩子都养不起,却资助别人的孩子,我暂时还没有那境界。”
在采访快要结束时,门轻轻地敲了几下,刘发英打开门后,发现是丈夫,轻轻锤了一下丈夫的肩膀。
记者发现,在成为一个道德楷模之前,她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妻子和妈妈。
火热报名中
2017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
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将于2017年12月11~12日在北京盛大召开。
此次盛会,中国网教育频道将以“一带一路——教育的新机遇”为主题,重点探讨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深层改革,努力为人文交流搭建平台、做出贡献。
▼
点击链接查看具体详情
▼
扫描二维码参与报名
▼
联系人:曾老师
联系方式:010-88824912
作者:周继凤
实习编辑:赵萍
责任编辑:王晓霞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独家 | 朱永新:代沟升级为“代渊”,二孩家庭,父母的焦虑心态如何缓解?